期现结合助力华南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在国内外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氯乙烯(PVC)等品种产能扩张周期的大背景下,化工产业链风险管理需求愈发迫切。近日,记者跟随大商所调研团走访了华南地区多家化工企业,调研中了解到,与华东地区相比,华南化工企业参与期货避险和定价的起步较晚,随着期货市场影响力渐盛,越来越多的华南企业灵活开展基差贸易、期货套保等模式,探索期现结合发展之路。
产能扩张延续 PE、PP价格承压下行
据了解,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合成树脂生产国和消费国,PE、PP和PVC等为主要合成树脂品种。市场以国内供应为主,但近年来PE等品种的进口量也在不断提升。今年以来,由于处在产能周期的扩张阶段,PE、PP价格处于下行通道中,其期货主力合约价格最大跌幅均超过1000元/吨。
具体来看,今年全球PE产能增长率超过7%,国内前8个月的进口量同比增加170万吨,增幅达到18.5%,国内产量也明显高于2018年。而PP虽然产量增速相对有限,但市场对其未来增产预期较为强烈。
广州象屿进出口贸易相关负责人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2018年以来国内PP等品种供应量一直在增加。“市面上煤化工、丙烷脱氢等装置虽然没有全部投产,但预计未来1至2年内会完全释放。进口方面,随着国际大型装置陆续投产,近几年PP的国际产量呈现上升趋势。”他还介绍,国内PP生产以油化工工艺为主,但随着煤化工工艺的不断成熟,目前这两类产品的价差已经从400元/吨缩小至100元/吨左右。由于生产工艺革新降低了国内PP的成本,近年来PP进口量有所缩减。PE方面,由于国外产能增加、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个别时点还出现进口价格低于国内价格的情况,PE进口量因此明显增加。
与PE和PP等品种国内投产和进口增速明显的趋势不同,今年PVC市场供需变化相对“平淡”。据卓创资讯数据,近年全球PVC新增产能增幅放缓,2018年全球产能约有5700万吨,产量4600万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PVC生产国和消费国,国内产能超过2400万吨,约占全球产能的43%。近两年,国内计划扩产PVC的企业较多,但受制于各种原因,真正扩产的企业并不多。“年初至今,国内PVC产能增速不到5%。一些投产计划可能延至明年,预计明年PVC将有更多投产,新增产能预计有200万吨。”广州期货化工研究员李威铭说。
下游需求平稳 库存压力小于预期
虽然上游面临着产能扩张的现状,但从调研情况来看,产品库存并未出现一些市场人士预期的明显累库情况。相反,由于下游市场回暖,华南地区库存多处于较低水平。据了解,作为中国改性塑料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金发科技每年PP采购量约为60万吨,产品主要应用于家电和汽车行业。金发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家电板块的需求情况趋于平稳。而今年汽车板块前8个月的需求量同比下滑,但8月后汽车板块的订单量明显回升。
“8月后订单好转,一方面是因为前期需求太差,5至6月汽车板块的需求下滑很快,现在正处于刚需后移的补库阶段,特别是临近‘金九银十’,下游需求提振明显。另一方面,由于远期存在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因素,明年1月可能会出口关税加征,部分出口订单前置到今年9月。”上述负责人表示。
中物储广州公司相关负责人也对下游需求保持乐观。据介绍,今年PE、PP等国内产量和进口量都在增加,但市场并没有明显的囤货行为。现在下游正在消化库存,不少客户在9月就进行了预售。
对于PVC市场,得益于产能扩张速度减缓和下游市场需求旺盛,今年PVC企业开工率和盈利水平不错,企业日子过的比以往“滋润”。
广东塑道化工控股总经理陈清彬表示,从华南地区来看,下游管材企业的原料库存偏低,原料采购意愿积极。“华南下游生意很好,有的管材企业一边催促上游企业发货,一边赶紧下新的订单。由于环保限产政策影响了华北地区国庆节后的生产经营计划,华北下游订单逐步转到华南。同时,今年华南PVC的下游企业没大量扩产,下游生意很好,提振了原料需求。”
李威铭也介绍,PVC社会库存数据在国庆假期后仍保持下滑,表明现阶段现货供应偏紧的格局仍在延续,“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需求存在。同时,进入冬季北方天气变冷不利于东北及华北地区下游需求的持续增加。“不过随着时间往后推移,市场对社会库存由去库转为累库的预期将越发明显。2020年春节较去年提前,也会令PVC下游需求疲软的时间有所提前。”
提前锁定利润 基差点价日趋成熟
华南地区下游管材需求向好,再加上一些下游企业运用基差点价方式锁定采购成本,使得管材企业实现了预期利润。据了解,运用基差点价锁定成本确保利润并非行业个例,随着化工期货品种的日益完善,现货企业对期货市场的认知与参与度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外围观望到现在的主动了解、积极参与。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基差点价在华南地区已经得到较普遍的运用。
据了解,作为远大物产在华南地区的子公司,广东佰利源化工以PP、PE的采购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目前客户群体主要为下游工厂,直销比例约有六成。“我们华南地区这块下游客户对点价的接受度挺高的。因为这种模式相当于给客户自主定价采购的权利,我们选择基差,他们选择在合适时机点价,确定最后价格。”广东佰利源化工副总经理陈少杰表示,公司近一个月聚烯烃原料销售量约为2万吨,其中基差交易占比近一半。
在陈少杰看来,相比于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的下游企业开展期现结合业务较晚,但近年来基差贸易模式在华南也得到更多发展。“部分下游客户订单的采购时间较长,甚至有半年以后的订单。由于当前原料现货价格高,拉丝级PP售价约8700-8800元/吨。我们通过基差点价的方式匹配远期订单、为客户锁定成本,客户的接受程度很高。”
与上游延用一口价、长约价和第三方价格参考等传统模式相比,下游开展基差点价的比例越来越多。陈清彬认为,由于PVC下游制品全年行情变化不大,下游企业可以在低价位时,以期货价格加上一定升贴水的方式按需采购,锁定成本和利润。
从长期来看,基差点价有利于打造互利共赢的产业格局。?“下游客户不一定需要直接参与期货交易。我们按照期货价格加基差来定价,客户就能够确定成本,进而确定成品销售的利润水平。”陈少杰说,一些中小企业暂时缺少参与期货的经验和团队基础,贸易商将“现货商”跟“基差贸易商”两个角色结合起来,就能有效匹配客户避险需求。
举例来说,陈少杰介绍,注塑共聚级的PE、PP属于非标准品,无法在期货市场通过实物交割获得,即便是交割品也存在牌号的差异。“我们根据上游排产、下游需求等统计分析得出不同品种之间基差强弱关系,再结合我们的安全边际得出基差,标准品或者非标准品都可以基差交易,拓展了基差贸易的空间。”
期现灵活结合 华南化工产业迈向新格局
期货市场发展日益成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传统贸易模式。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以往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贸易商主要通过信息差获利,而目前期货定价逐渐成为主流模式。在价格更加透明化、有效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贸易商也在市场中重新摸索定位,向上下游服务商的角色转变。
从具体调研的情况来看,作为市场“蓄水池”的贸易商更能灵活运用期货工具,以多元化的期现结合模式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金发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的期现结合的模式主要是根据各个部门的不同需求制定。“比如采购方面,公司最直接的需求是降低采购成本,反馈到市场部、技术部就是降低采购价格。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利用期货来管理现货贸易业务的风险。目前市场处于期货贴水的状态,我们通过买入套保操作将风险转嫁,节省仓租利息成本或是获得基差收益。”
广州象屿进出口贸易公司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由于产能增长以及市场份额被抢占,目前泰国印度等地企业出口PE到国内时,也会逐渐开始参考国内PE期货价格。“我们进货会根据期货价格来谈,如果价格合适就买现货并在期货市场做套保。我们还在引导境外生产商用国内期货价格来进行定价,更好指导我们销售。”
以往在市场上,贸易商可以为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服务,但是目前PVC产业链中,上游直销比例正不断提升,对于贸易商也是较大的挑战。“以前我们通过垫钱给上游付账,为下游服务,但随着上游直销加大,下游寡头效应加强,我们逐渐有危机感,不排除上游会把货物前置到港口,以‘先货后款’的方式提供给下游。所以我们要从为产业提供服务的角度来塑造竞争力,期现结合的服务打造竞争力的重要武器。”陈清彬说。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PVC产业链中很多上游企业已经设立了期货部门。部分下游管材厂参与期货市场程度也较深,其目的以平滑利润波动为主。
还要看到,相比起PVC、PP、PE期货,乙二醇和苯乙烯期货上市时间较短,但市场也在逐步地接受理解应用中。中海壳牌石油化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目前已经着手研究开展苯乙烯等新品种交易,未来会根据不同品种的市场体量和公司业务需要等开展期货交易,管理好价格风险。
事实上,调研过程中的现货企业都反映,目前相关化工产业的期现结合呈现地区分化态势。华东地区企业多能主动开展期货套保和基差点价。华东是仓库集散地和主流交割地,交割环节通畅,“蓄水池”亦充足。相对而言,华南地区对期货参与程度不及华东,归根结底跟两个地区的观念差异有关,但对于未来期货在华南地区的普及情况,市场普遍比较乐观。
“从期货参与度来讲,华东企业对期货工具的接受度高于华南,包括现在参与交割的客户都以华东为主。”中物储广州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些传统的华南企业对参与利用期货工具还需要学习和提高的过程。随着期现结合在华东市场运用的日趋成熟,会带动更多华南企业参与期货交易,基差点价、场外期权等创新贸易模式也有望在华南进一步普及。
(摘自中期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