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韧性从何而来
经过持续4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完备的产业体系,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们可以自如地对经济进行调整。
近年来,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与问题;与此同时,和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较,中国经济又呈现出韧性十足、整体势头良好的格局。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经济缘何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呢?
无比广阔的消费市场为中国经济提供了较大的腾挪空间。从面积来看,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自然空间广阔;从人口来看,中国将近14亿,位列世界第一;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小康社会即将达成,居民收入水平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形成了以中产阶层为核心的强大消费群体;从增长动力来看,内需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将来还有进一步释放的空间。这些因素汇聚在一起,使中国成了一个正在迅速崛起、潜力仍然十分巨大的消费市场。因此,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经济的基础都难以被动摇,可供经济腾挪的空间十分广阔。
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让中国经济有了更大的调整空间。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是非常繁杂的,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产业都很难配置齐全,因此,它们的经济生活对外依赖性比较强,一旦国际环境出现变化,自主调整经济的空间就很有限。中国则不同,经过持续4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完备的产业体系,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们可以自如地对经济进行调整,或扩张、或收缩、或改变结构等,以保持经济运行的主动性。
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使中国经济具备较大的弹性空间。中国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由于市场有其内在缺陷,所以,中国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或通过国有企业、国资平台参与经济的运行;或出台产业、金融等政策,对经济发展施加影响;或运用财政资金直接进行重大投资;等等。实践证明,中国政府在经济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和调节作用成效明显。这也是中国面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仍能克服困难的主要原因。可以说,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是我们所拥有的其他国家都没有的优势。
城市化进程仍在推进使中国经济有着宝贵的后备空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一直在延续: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人口增长了1.5倍,而城镇人口则增长了4.8倍;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由17.92%增加到59.58%。可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是非常快的。不过,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普遍在80%以上相比,中国目前近60%的比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一空间的存在,为中国经济在运行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伸缩提供了便利:当经济不景气时,一些农民工可以从城市回流到乡村,而不必挣扎于城市;当经济扩张时,农村富余劳动力又可以进城寻找发展机会。此外,这一空间也为中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了条件。正是因为中国城市化进程还没有走到尽头,以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反而具备更大的可伸缩性。
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相互作用,使得中国经济显示出较强的韧性。这也是我国在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时的底气之所在。
当然,要保持经济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这种韧性,还需要我们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如确保就业,力促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消费环境,确保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减;做好减税降费工作,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确保企业的生机与活力不消散;用好财政、货币政策,加快国企、国资改革,不断强化宏观调控能力;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步伐,让劳动者的生产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等等。
以上这些工作都做好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强化。有了较强的韧性,那么,无论国内、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经济持续向前发展的总体格局就不会改变。
(摘自中期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