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控制是生命线 业务发展应稳扎稳打
近日,因国内某大型现货企业亏损违约引发的商品场外期权业务风险事件,在业内引发反思和讨论。虽然交易对手的信用违约是此次风险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但也反映出风险管理公司目前在风险防范和控制上的不足。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事件为行业敲响了警钟,风险的暴露有利于促进市场各方完善制度、加强管控,进而促进期货风险管理业务更加健康的发展。
A现货企业信用违约波及风险管理公司
近日,一起商品场外期权业务风险事件在行业内引发讨论。事情起因于上市公司华丽家族(600503)7月9日发布的一则公告:在华泰期货全资子公司华泰长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华泰长城资本)多次发出追加资金通知的情况下,其场外衍生品业务客户未依据合同约定追加足额资金或有效减仓以缩小风险敞口,故华泰长城资本对该客户头寸采取强行平仓操作以释放风险,初步统计损失金额约4684万元。华泰期货将全力配合华泰长城资本妥善处置风险,加强风险排查和管控。
针对该事件,华泰期货近日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华泰长城资本现与客户保持持续沟通,并按照风险管理的有关程序进行应对处置,华泰长城资本目前经营情况稳定,流动性良好。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风险管理公司每天和风险打交道,但事件爆发的根源是信用风险而非市场风险,而这种风险在国内并没有引发足够的重视。在场外领域,不少现货企业会多方比照,寻求与授信额度更大的风险管理公司达成合作。风险管理公司迫于竞争压力,往往不会放弃交易量大的现货客户,在不得不扩大授信额度的同时,也放大了自身风险。
短短几年内,风险管理公司业务发展迅速,与风控体系不匹配的矛盾逐渐显现。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事件对风险管理行业来说,未必是坏事情,只有经历深蹲才能跳得更高。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在此次商品场外期权业务风险事件中,国内某大型现货企业是主角,这家现货企业为锁定其加工利润,在期货市场及场外市场对其未来PTA现货销售收入进行锁定。从6月中旬开始,PTA价格持续上涨,该企业持有的空头头寸亏损不断积累,7月1日和7月2日PTA期货连续两天涨停,最终这家企业穿仓,头寸被强平。穿仓给该企业的合作方——多家风险管理公司带来一定的损失。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博客,微博)认为,此次穿仓事件根源在于这家现货企业对市场判断失误,从而带来期权交易策略应用不当,再加上头寸可能过高,保证金不足,使得风险波及其交易对手风险管理公司。
不少风险管理公司向记者反映,这家企业的专业性和业务创新能力在市场中处于领先水平。该企业的场外衍生品业务通常是服务自身套期保值,也有部分的投机敞口。另外,有消息称这家企业的场外衍生品业务交易量很大,因此,该企业在与国内风险管理公司合作时具有较强的议价权。
“这家企业通常要求合作方授信交易,即在一定额度内不向其收取保证金,但如果有盈利必须当天能出金,这个要求显然不太合理,但是很多公司希望与其合作以保障自身的业务量,为了维持合作给予其大量授信。这为此次风险事件埋下了隐患。”华东地区某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之前和该企业合作过的其他风险管理公司也向记者印证了这点。“他们与公司有过合作,较为强势,提的要求比较多,比如大额授信、日内结算支付等,我们很难满足他的需求。”
B防范交易对手违约 尽职调查是关键
虽然交易对手的信用违约是此次风险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但也反映出风险管理公司目前在风险防范和控制上仍有短板和痛点。
在本次事件中,华泰长城资本多次发出追加资金通知,客户未依据合同约定追加足额资金。事实上,对于风险管理公司而言,保证金是由各家公司收取,并自行确定保证金比例。因此,向客户追加保证金这件事从操作层面上看,显得既棘手又尴尬。
“这次的特别之处在于给客户很高的授信,追保也不太及时。但说实话这在行业内也算常见的事,向客户追保通常要有一个过程。不过,与场内交易不同的是,客户清楚知道场外追不追保是由风险管理公司自己决定的。“银河德睿资本副总经理张堃告诉记者。
“因此,如果总向客户追保,客户可能觉得你不够友好,或者说我这个客户对你不重要,由此引发诸多矛盾。对风险管理公司而言,每次追保其实都很尴尬,并没有那么理直气壮。因此,我相信在此次事件中这几家公司在追保的过程中,一定经历了比较艰难的与客户协商的过程。”他说。
业内人士认为,从风险管理公司自身来看,防范业务开展过程中出现类似风险,关键是要及时了解交易对手或客户流动性变化情况,将风险消除在萌芽阶段。另外,要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协助搭建全市场层面的风险管理监控系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交易头寸及流动性动态跟踪,对潜在问题及时预警,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风险管理公司应该对业务风险有更清晰的认识,建设好自身的风控体系并严格落实。此次事件虽然发生在场外衍生品业务中,但对期现业务也是警醒:不能因交易对手体量大而盲目相信其履约能力,授信必须谨慎,对各个业务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都要做好应对准备。”上述华东地区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人士表示。
王红英也认为,对风险管理公司而言,在开展场外业务前,需要对交易对手进行大量调研,比如调查企业的经营利润、净资产、现金流、信用状况等,评估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量。“目前,期货风险管理公司业务发展的路径是正确的,但与银行、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相比,最大的问题是风控人员不足以及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C加强信用风险管控 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在加强信用风险管控方面,除了风险管理公司需要提升自身风控能力外,相关制度也有待完善。
“国内风险管理公司业务发展刚刚起步,还需加强对履约风险的防范。”在王红英看来,目前市场一旦出现场外交易对手方违约或不按规定履约的情况,风险管理公司很难强制其履约。而且风险管理公司和对手方出现信用履约问题之后,基本只能走法律诉讼的程序,不但耗时长、费用高,对于风险管理公司自身净资本的冲击也会非常大,甚至可能引发风险管理公司“停摆”的状况。因此,对于场外衍生品交易监管,还是需要一些相关的制度来匹配。
据了解,目前国际市场的场外业务是以信用业务为主,一是有严格的尽职调查程序,二是有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现在国内市场尚不成熟,风险管理公司业务竞争激烈,很多公司为开发客户和保障业务量,降低授信标准,扩大授信额度,很容易出现信用风险。
“建议监管部门牵头制定场外业务授信规则,统一行业标准,避免客户的对比和讨价还价。”鲁证经贸负责人秦小海说。
张堃认为,行业内外包括监管部门能够理性、客观看待此次事件。授信滥用、保证金比例不合理、追保不及时等,都是行业发展初期面临的问题,希望监管部门能够出台政策促进市场规范发展。“现在由打价格战转为打授信战,这是有问题的。如果企业轻易获得授信,就意味着企业开仓时不用入金,没有很大的资金成本,这是变相鼓励其投机。”
“作为一种对手行为,场外交易本身没有强制履约制度。近年来,场外交易转入场内结算在国际市场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王红英认为,场外交易市场比较缺乏信用机制的履约保障,可以考虑未来引进第三方保证金存管和强制清算的机制,从市场制度建设的大框架进行保障,即使对手方出现违约问题,市场也不至于停摆。
业内资深人士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已有国内商品交易所在探讨“场外交易,场内清算”的可行性,具体实施会涉及成本、系统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但这种模式值得倡导,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信用风险问题。
上述华东地区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人士建议,未来可以进一步优化风险管理公司的业务数据报送制度,对报送的数据作更详尽的分析,进而出台更有利于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的监管要求。
另外,上述业内资深人士还表示,此次风险事件的发生,也与场内对冲工具缺乏有一定关系。“如果客户交易的品种能在场内对冲,那么保证金要求就是硬性的,交易头寸也不会太大。”
“期货行业目前发展非常快,各家期货交易所也在积极推进产品创新,应该有更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衍生品工具,供各个层面的企业应用。”王红英表示,目前,场内市场期货品种较多,期权品种相对较少,期权工具更多集中在场外市场,尤其是风险管理公司主导的创新多元化产品。但是通过研究期货公司的产品报价发现,报价和产品内在价值的偏差是比较大,会给交易带来较大的隐患。
总体看来,全球范围内,信用风险一直是衍生品市场的常态化风险,必须用理性客观的心态去面对。特别是国内场外衍生品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在这一阶段必然会经历一些风险事件的洗礼和考验。每一次洗礼都应是行业总结经验教训,从市场微观制度、宏观文化层面,把整个市场体系做得更强、更高效和更稳健的机会。
D创新是“双刃剑” 风险管理业务要警钟长鸣
近年来,作为行业的创新业务模式,风险管理业务不仅成为部分期货公司的创收“主力军”,也在服务国内实体经济甚至国家战略层面发挥作用,受到市场的认可。
中期协最新备案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31日,共有80家风险管理公司通过协会备案,其中有79家公司备案了试点业务。今年前5个月,风险管理行业的累计收入达到634.13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增91%,行业累计净利润3.61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20%。
对于期货行业的未来发展,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曾在中期协会员大会上表示,鼓励期货经营机构根据实体企业的需求,深耕现有业务类型,创新服务内容,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类型,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期货公司要进一步增强资本实力,给实体企业提供更多的、一对一的风险管理服务,也要考虑行业的成本和业务模式的要求,既能防控风险,又能降低成本,便于市场各方参与交易,同时也要考虑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价值,而不是靠牌照生存。
“对于产业客户和机构客户而言,在参与市场的时候应当更好地识别和控制风险。对于风险管理公司而言,要牢记风险控制是生命线,业务发展应该稳扎稳打,发展不宜过于激进。市场各方应努力构建一个面向全市场的、更加全面高效的信用风险预警体系。如果能迅速实现这一目标,场外衍生品市场将会以更加稳健的姿态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上述华东地区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人士表示。
在王红英看来,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利益与风险交织,出现穿仓等风险事件实际上是市场个案,不能因为个别独立事件,而否定金融创新。“关于金融衍生品工具的应用,从更长的周期去看,它的价值会越来越大。实际上,产融结合是未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利用期货期权、场内场外的交易模式,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风险管理,这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因此,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市场以及风险管理业务还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他表示,创新是双刃剑,风险管理公司业务应市场需求而生,但也要注意到,一方面,许多企业目前履约能力不足,存在信用风险,市场缺乏第三方资金监管;另一方面,由于期货行业传统经纪业务收入下降,风险管理业务被部分期货公司作为未来增收的重要来源,从而导致开展业务急功近利,出现合规与风控要求放松的现象。“对于期货公司来说,风险管理公司的合规性以及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也应重新进行思考和定位。当前风险管理业务整体发展还是要控制节奏,有序进行。”
秦小海也表示,随着行业逐步成长,风险管理公司盈利能力越来越强,各方期待越来越高,尤其是股东层面。在经纪业务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很多期货公司加大了对风险管理公司的投入,而在风险管理公司风控能力、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没有同步成长的情况下,个别公司可能会放松风控的弦,导致出现风险。风险管理公司还是要结合自身的各方面条件,稳扎稳打,把内控基础打牢,这样才能更快进步。另外,行业应该加强沟通,建立业务标准,为了眼前利益而放松准入,以获得客户和业务,这是对自身和行业不负责任。
“建议监管部门牵头,针对一些高风险业务制定业务标准。同时,建立市场信息调查和发布机制,类似于持仓信息等。另外,金融机构风险通常是系统性的,不仅是当事企业,因为金融机构自身的交易是在行业内,与很多同业机构有往来,风险出现时,有关部门应尽快掌握情况并通报提醒行业机构注意风险,避免引发更大范围的系统性风险。”秦小海说。
一位风险管理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该事件给我们很大触动,我们既感到庆幸,也对自身风险控制产生了疑虑,第一时间开展了各业务条线的全面自查和风控升级措施。此次事件应该为行业敲响警钟,促进行业更加健康发展。同时,要牢记风险管理公司服务实体的初心,守法合规,稳中求进。”
王红英也认为,此次事件既是风险问题暴露的个案,也是一件好事,随着场外业务发展规模逐渐庞大,如何保证市场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信用违约事件,避免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这是监管部门、市场机构乃至整个期货行业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摘自和讯网)